
个人简介

姓名:王玉括;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12月;政治面貌:九三学社;
学历:研究生;学位:文学博士;职称:教授,职务:院长。
工作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育背景:
1983, 9――1987, 6.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本科);
1997, 9――2000, 6.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
2001,9――2005, 6. 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工作情况:
1987,7—2007,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007,7—至今,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1,12--2002, 12.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英语系,访问学者;
2013,9--2013,12.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校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非裔美国研究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8,6--2008,8. 参加2008年美国富布赖特当代美国文学研讨班。
社会兼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家协会理事;南京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
获奖情况:
1.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年度)。
2.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4年度)。
3.论文:《黑人美学的倡导者与捍卫者艾迪生·盖尔》获得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成果奖三等奖。
4.论文:《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获得第二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0年)。
5.专著:《莫里森研究》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6. 2010年,指导袁冰同学毕业论文“忧郁中的希望——浅析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成长主题”,获2010年度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7.2005年,指导阮晶同学毕业论文“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1920s Reflected in The Great Gatsby”,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8.2004年,指导冯霞同学毕业论文“Deceptive Simplicity in Robert Frost’s Poetry”,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专著:
《莫里森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章节论文:
1. “全球化进程中的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王守仁主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7月;
2. “唯美主义批评”(第1节:佩特;第2节:王尔德),《英国文学批评史》(王守仁,胡保平等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 “斯诺和史沫特莱”,《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杨金才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教材:
1. 《20世纪美国小说赏析》(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
2. 《西方文化影视欣赏》(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代表性论文:
1.艾迪生·盖尔论美国黑人文学,《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2期;
2.Ralph Ellison’s Literary Criticism,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Vol.6, No.1, Jan. 2016.
3.威尔逊与布鲁斯坦之争及当代非裔美国文化之痛,《外国文学》,2015年第3期;
4.种族:想说忘记不容易——评《埃弗雷特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年第2期;
5.黑人美学的倡导者与捍卫者艾迪生·盖尔,《国外文学》,2015年第1期;
6.种族含混与美国梦寻——兼论《盖茨读本》,《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4期;
7.所有自传都是历史——杜波伊斯《破晓时分》解读,《现代传记研究》,2014年秋季号,
8.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后结构主义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9.反思非裔美国文化,质疑美国文学经典的批评家莫里森,《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2期;
10.《有色人民——回忆录》与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外语研究》,2013年第2期;
11.历史灾难与影像记忆:《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12.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
13.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33-1993,《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4.文本戏仿与种族想象——评帕西瓦尔·埃弗雷特的《抹除》,《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1期;
15.小人物与大历史——评E. L. 多克特罗的新作《霍默与兰利》,《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第1期;
16.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7.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评《莫里森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8.展示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创作新方向的帕西瓦尔·埃弗雷特,《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第1期;
19.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英美文学论丛》第六辑,2007年9月。
20.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重构《宠儿》,《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1.茅盾与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从《水藻行》与《大地》谈起,《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2.身体政治与《宠儿》再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3.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当代外国文学》, 2006年第2期;
24.关于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对话,《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2期;
25.凯蒂的女性身份与“男性目光”,《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
26.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7.颠覆与抑制—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形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8.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9.译者的身份建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0.译者的文化选择与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
31.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与创作的“历时”研究,《福建外语》,2001年第2期;
32.译者的选择与主体文化的制约,《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翻译作品:
1.参译:《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2版),迈克尔·格洛登,马丁·克雷斯沃思,伊莫瑞·济曼主编,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2.《霍默与兰利》, [美国]埃·劳·多克托罗,《世界文学》2011年第1期,入选《2011中国年度翻译文学》(谢天振主编,漓江出版社,2012年5月1日)。
3.《中国佬信札》(第二译者),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4月;
4.《数字美学》(第二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
5.《远东漫游》(第一译者),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6. “《皮埃尔》,或美国文学史的含混”,收入《惯于赞同:美国象征建构的转化》([美]萨克凡h伯克维奇著,钱满素等译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2月;
7.《远离芝家哥的地方》(第二译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8. 参译:《文化相聚》(张子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9. “良言如金”,《外国文学》,1996年第2期;
10. “将一军”,《译林》,1995年第2期;
12. “一个诚实的小偷”,《青年文学家》,1994年第5期;
13. “乔伊斯在法国的最后日子”,《译林》,1994年第2期。
科研项目:
1.2012.4—2014.12.12,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1世纪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Y-a/2011/03);
2.2011.6—2016.12,主持“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2004.12—2008.12,主持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