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同济大学孙坤教授以“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科学中的系统化应用方法框架”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有关人工智能助力外院教学研究的讲座。院党委书记陈晓波、学院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一起参与本次学术活动。讲座由翻译系主任刘艳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孙坤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科学领域中的发展脉络与应用前景。他指出,大语言模型正从早期的语言处理工具迅速演变为具有翻译、摘要、生成与推理等多项智能功能的综合平台,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孙坤教授重点介绍了预训练、微调与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三种核心方法,详细分析了它们在语言数据建模、翻译实践及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路径。他鼓励大家善于利用AI技术辅助学习与科研,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研究效率。同时,他强调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学科的跨界发展,为语言研究开辟新的理论与方法空间。
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围绕AI语言模型的技术机制、伦理问题及未来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孙坤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大家的疑问,并就语言学研究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了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框架与潜力,也激发了大家在人工智能时代探索语言研究新路径的热情与思考。
专家简介:孙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获德国大学计算语言学教授资格,曾任德国图宾根大学计算语言学系助理教授及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认知计算与大语言模型优化与推理,致力于融合统计建模、深度学习与认知实验方法,探究人机语言理解和处理机制。以第一作者在Cognition、Neural Networks、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及《中国语文》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项成果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智元》等媒体报道。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项目,参与欧盟ERC和德国DFG科研项目,并为多国科研基金及10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和机器学习顶会审稿。
(撰稿:刘艳梅、王紫璇 排版:刘佳雯 审核: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