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传薪火践初心: 以“精准滴灌”构建网络红色育人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4-12-31 浏览次数: 10 文章来源: 外国语学院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组建“邮传薪火”志愿宣讲团,支部党员深入南京市迈皋桥街道春晓社区、南塑社区,西岗街道听竹社区,玄武区聚宝山养老中心以及宿迁市泗洪县车门实验学校等地,开展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及战邮精神的宣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邮传薪火”志愿宣讲团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和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从全国882所高校的1000支宣讲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优秀团队”称号,团队的10名成员也受到了表彰。学生党员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荣获江苏省团干部技能大比武三等奖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云端铸魂:构建“精准供给”的红色基因“云矩阵”

以深化红色教育为核心,将“红色教育”与“启智润心”交融互促,借助网络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团队深入挖掘革命先烈事迹中的细节,将那些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整理出来,同时结合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精心设计宣讲的内容和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借助网络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方面,团队搭建了专属的线上红色教育平台,“弘扬革命文化”主题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采用了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方式。比如在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时,成员们通过模拟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场景,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而 “红色故事润心田,青春力量显担当”主题活动,则更加注重引导同学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宣讲中会分享一些优秀学子在红色精神激励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的案例,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团队邀请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线上讲述红色故事。留学生们带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视角,对中国红色故事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让中国学生拓宽了视野,也让留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鉴。支部党员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活动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受众的需求。线下宣讲主要面向校内师生,氛围庄重而热烈,党员们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线上宣讲则吸引了众多校外青年和海外留学生的参与,英语宣讲更是让海外友人能够直接了解中国红色文化。累计开展的20余场宣讲,每场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亮点,志愿时长达到1800小时,背后是党员们无数个日夜的精心准备和无私奉献。

红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以铸魂育人为根本。在宣讲中,团队将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党史国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比如在讲解“井冈山精神” 时,既阐释其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的核心要义,又联系当代青年在科研攻关、基层服务中攻坚克难的实际案例,让红色基因成为涵养品格的 “精神养分”。党员宣讲员以 “大思政课” 的视野,把红色故事转化为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信仰之基,让红色火种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真正实现 “思政小课堂” 与 “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指尖砺志:打造“精准对接”的红色实践“云平台”  

以锻造新时代新人为目标,将“红色实践”与“人才培养”交融互促,利用网络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线上阵地。支部党员走出校园,积极走进社区、养老院等,通过线上预热宣传、线下举办手工制作、歌曲演唱、志愿服务以及红色主题活动等,生动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文化在基层群众中深入人心。在社区,宣讲团组织了一系列贴近居民生活的宣讲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讲述革命老区的感人故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搭建起邻里之间的情感桥梁。在养老院,宣讲团举办了“红色故事暖夕阳,岁月铭记革命情”等活动,邀请革命老前辈讲述亲身经历与感人故事,并将部分精彩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传播,让革命前辈重温峥嵘岁月,也让年轻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

在党建引领的红色文化宣讲工程中,本支部通过构建“社区-机构-校园-乡村”四维辐射矩阵,借助网络渠道广泛触达受众,累计向周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及支教点等输送理论宣讲服务1000余人次,既显著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更为新时代复兴栋梁培育工程构筑了坚实思想根基。实践过程中,支部党员充分展现先锋本色,通过“三会一课”线上学习与“一线工作法”线下实践深度融合,既在实干中淬炼党性修养,又实现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的双提升,生动诠释了“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党建育人理念。

 

)数字润心:探索“精准滴灌”的革命文化“云浸润”  

聚焦青少年“拔节孕穗期”,针对不同学龄段认知特点分层设计课程。在宿迁市泗洪县车门实验学校,面向小学生开设《童心向党》朗诵课、《雨花精神》双语课,通过动画短视频、红色手工制作浸润心灵;面向初中生发起“红色精神励青春”主题讨论,邀请革命先辈后代进校园强化代际对话。累计授课50余节,覆盖1500余人,构建起多维度红色课程体系。学院党委与车门乡、石集乡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车门实验学校共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为“精准滴灌”提供机制保障。活动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50余家媒体报道,形成“红色精神-青年践行-社会反响”育人闭环,为新时代红色育人工程注入持久动能。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多维锤炼,促学生素养进阶

宣讲团成员投身革命文化故事宣讲,在知识、能力与思想层面实现全方位提升。知识上,深入研习中国革命历史,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领悟革命胜利的艰辛。能力方面,活动成为锻炼综合素养的熔炉,组织能力在活动策划执行中增强,表达能力在故事讲述中精进,沟通能力在与不同受众交流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巩固。团队以中英文双语开展20余场宣讲,志愿时长1800小时,在多场景实践中,独立组织、撰写稿件和沟通互动能力显著提高。思想上,成员深受红色精神感染,珍惜当下、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多元辐射,增群体心灵互动

宣讲活动辐射社区、学校、养老院和支教地等多个群体,促进心灵共鸣与思想交流。社区里,居民对红色精神理解加深,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营造出良好文化氛围。学校中,中小学生受红色精神熏陶,激发爱国情怀与学习热情,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养老院内,老人在回忆往昔时,感受到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尊重,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支教地中,活动为当地孩子打开了解革命历史与外界的窗口,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追求梦想,对当地教育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志愿宣讲团辐射周边1000余人次。

)多措并举,筑校园思政基石

宣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一环,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校园内形成浓厚红色文化氛围,红色精神成为核心价值导向之一。更多学生主动学习红色知识、参与主题活动,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历史与精神,学院组织参观红色纪念地,持续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推动校园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创新发展。此外,宣讲团与多地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获50余家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思政育人影响力。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筑牢信仰之基,以真理之光指引青春航向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宣讲团成员深刻体悟时代赋予的使命,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融入血脉、见诸行动。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探寻者和坚定的传播者。用脚步丈量革命圣地,在历史的现场感悟信仰的力量;用声音讲述信仰的故事,在时代的共鸣中点燃理想的火种,让红色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绽放,确保革命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二)深耕红色沃土,以时代之新诠释精神内涵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宣讲团深入井冈山、遵义等革命精神的原点,通过扎实的史料挖掘、深入的实地体察和严谨的专家求教,深刻把握红色资源的政治意蕴与时代价值。他们致力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不断探索创新表达方式,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感人的叙事和多元丰富的载体,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时代光彩,使崇高的精神穿越时空直抵青年心灵,确保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拓展传播格局,以协同之力汇聚育人合力

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广泛的参与。宣讲团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主动打破壁垒,积极联动各地团组织、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养老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红色教育共同体。通过深化合作,有效延伸了宣讲触角,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将红色精神的火种播撒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浓厚氛围,使红色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滋养人心、凝聚力量。

)砥砺坚韧品格,以恒久之功熔铸精神丰碑

传承红色精神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宣讲团成员深刻理解这项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凝聚思想共识,发扬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从微光点点到星火燎原,团队规模日益壮大,影响力持续深远。正是这份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困难的藐视,支撑着他们笃行不怠、一以贯之,在接续奋斗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熔炉里淬炼得更加纯粹、闪耀得更加璀璨,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借助网络之力,在校园、社区、养老院及支教地播撒红色种子,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坚信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新时代青年定能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先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版权所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